资本市场20年20人论坛:中国私募基金的现状与发展

腾讯财经   2010-10-24 本文章672阅读


    由腾讯财经主办的“资本市场20年20人论坛”第三场10月24日在京举行,此次论坛的主题为“激辩机构投资者发展路径”。

    详情及视频请点击琏接:  //finance.qq.com/zt2010/jbjgtzz/index.htm?pgv_ref=aio

    上海睿信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振宁做题为“中国私募基金的现状与发展”的主题演讲。以下为李振宁的演讲实录:

    李振宁:腾讯的这个题目还是很重要的。刚才两位嘉宾讲得很好,华生教授特别讲到整体上市的问题。其实当年股权分置改革后,我也讲了,中国股市原来跟国际股市最不接轨的东西,我们是三分之二股票不流通,咱们还有一个是国有占大头。现在如果从股数算80%都是国有股。因为在全流通之后,几大银行、中石油,一系列的巨型企业都上市了,他们往往上市股票很少,控制在手里很多。未来怎么样改变这个结果,确实是一个长期的问题。

    当然这里面机构投资者也分两类,现在最有可能改变的就是不是关系国计民生的,真正你说中石油、中石化怎么样大规模变动很难。因为中国的民营企业也没有这个实力去收购。现在要从小的地方机构开始。当然这个东西不仅是一个股权的怎么购买问题,中国一个最大的问题还是行政干预问题。

    比如我知道有一个公司有20个股权,说你可以收购,比如说你占了30%,你以为你占了30%就说了算吗?比如说是一个县级市,一个房地产老板很有钱,他说我就占30%,就把董事长换人了,我想他不敢。当你股权到达一定比例的时候,会有人警告你了。有时候他少也是他说了算,你要想说了算,我就查查你漏多少税,当年是怎么回事。所以咱们现在有相当多的国企总数量上讲已经不够50%了,所以这是一个制度变迁的问题。但是方向是这个方向。

    第二是资金账面问题。外国为什么动辄一千亿美元的案子可以做,他哪有那么多钱,很多过桥贷款,很多杠杆收购。我们银监会出了股权收购的东西,大多数流于纸面,出来以后没有什么案例能做。所以还是一个整个的社会政府管理的意识发生变化了,才可能进入一个大购并时代。

    其实中国现在做购并整合是非常有意义的。比如中国钢铁企业跟铁矿石巨头谈判永远不行,如果你三个我们一个才行。分散了以后就没有定价权,没有话语权。所以就变成了中国以前挖煤、采矿的时候,那时候煤炭不值钱。等咱们往高端走了,拿矿的人又值钱了。所以咱们在体制上存在着很多问题,很多是综合配套的问题。

    我现在主要讲的是私募基金的现状与发展。

    中国的私募基金其实很早就有了,决不是2005年从所谓阳光私募开始的。因为我参与中国股市是老85时代了。在那个时候实际就有私募基金,那时候有很多庄家,很多庄家也不是他的钱。那时候一般人哪有那么多钱?可能他是一个股评家,有点声望,也是被某个机构雇佣了,那其实也是私募基金,只是没有合法身份,合理不合法。

    我记得2000年、2001年时候也不是掀起一股研究私募基金的高潮吗?当时部门领导认为有2000亿以上。但你也不能说他不合法,那时候的理财无非几种形式,一种形式我帮你管,钱都在你的账号上,你雇佣人不也得雇吗?我替你管,管完之后给我小的分成,那是最原始的理财办法。所以,那个东西只要有合理性,就会存在。那个时候如果把各类的所谓基金算上也有几千亿。

    但是在那一拨中,在那个时候严格讲,其实券商的很多理财规模还是很大的,那也是私募基金。如果我们广义地讲私募基金,凡是对特定投资者发行,或者不通过发行直接帮他做的。规模还是很大的。现在券商本身的理财就是私募基金,阳光私募是私募基金,基金一对一、一对多也是私募基金。从这个角度来讲,这种类型的私募基金影响力还是蛮大的。但是这个是很难统计的。

    阳光私募差不多从2005年开始的,从深圳开始通过信托平台,由于我们有了信托法,通过信托公司比较大张旗鼓地对投资者进行募集了。开始是每个基金可以募集200份,后来银监会改了,200份风险太少,改成每个项目只能募集50份,但没有规定一次可以募集多少项目,所以可以一次募集四期。但这添了不少麻烦,连买四单,开四个账户,结算时候结四个,其实也没有控制住。

    当然阳光私募后面的发展速度还是比较快的,去年年底大概有600左右,今年又会发更多一些。但是整个的规模还是有限的,今年前10个月一个是行情不好,另外咱们证监会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不给开户了,但这些影响不是主要的,还是跟行情有关。

    从方向的角度来讲,我认为私募基金还是需要大力发展的。私募基金有几个特点,首先管理人自己要拿一些钱放进这个基金,当然他不是保底的,毕竟要放一些钱去,自己的利益在里面。往往很多私募基金,管理人自己就是最大的投资者,所以他是一个利益结合得比较紧密。另外政策比较灵活,他还可以挖一些比较优秀的人,这是它的激励机制上的不一样。

    因为都是私募,没有规定你是什么样的方法。风格是多样化的,也有人就是做短线。他们赎回期是一个月一次,大家是岔开的,跟公募相比不会形成共振。因为公募是每天可以赎的。如果私募多了,风格各式各样,有的人募的钱就说清楚了,可能信托比较长,是长期的,只要客户认同,可能三年不涨,第四年涨五倍也很好。风格多样对市场的稳定起到一些作用。会解决一些前面讲到的公募基金同质化,大家认识比较一致,会对市场形成共振,好的时候大家一起看好,坏的时候一起看坏,看坏的时候不断地往下走,大家就变成博弈,看谁跑得快。我们市场需要多样化造成一些平衡。

    但是从现在来看,中国私募的生存条件并不是太好。2008年幸亏是一年熊市,如果2009年没有那一拨,跟2001年没有什么两样。当时我有一些朋友原来办公室在经贸大厦,然后搬到挺偏的地方,后来搬到平房了,再后来公司没了。国外的对冲基金有一部分的固定管理费,可以维持人员,因为基金经理没钱都不干的,费用很高。但是在信托的模式下,特别是现在大家为了募集资金,还得动用银行,银行再一出现,因为他的收入是两块,一个是固定的1.5,还有一块是分成的是2:8。

    前面的1.5信托银行拿得差不多了,你得指着分成,可能赶上牛市做得特别好,分2倍,但是2倍分完以后,也就没有了。如果达不到高点,一直就没的分了。因为2008年很多人损失够惨重的,平均也是30%,如果再来一年大家再跌20%,你想想三五年没有收入很多人也扛不下来。

    所以生存环境也不是太好,这种体制下也跟券商一样靠天吃饭。所以我们还是要有一个独立的合法地位,处于这样的考虑,去年年底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也进行了一些基金法修改的调研。就大的方向上,未来就是要给私募一个合法地位,总的想法是你自己就可以办了,那时候就是看看你有什么样的办法。总而言之,生存环境会有变化。

    另外,形式会多样化,未来基金法的修改,现在的信托形式也可以做,这种契约型的未来还在,另外还增加了两种类型,一种是合伙企业的类型。合伙企业更具有稳定性,因为合伙企业进来以后没有一个期限,也可以自己定期限,当然是可以买卖。还有一种是公司型机制,就会更加多样化。这样的话,股权投资和二级市场的私募可以有一些衔接。而且私募未来的发展,我相信它还得增加,还得让他们有一个对冲机制。

    因为在国外,公募一般是长期投资,美国2008年这么大的金融危机,公募基金基本上持仓比例是95%。他们基本上是选股不选时。选时是投资者的责任。我们就是替你搞一个组合,其实投资组合理论,就是说投资者只能一两个股票,万一赶上一个安然、世贸、通用汽车、克莱斯勒,你就全军覆没了,这对你不好,所以我替你配置100个,可以稳定。当然这种机制最后都是模拟,最后也会把你买到微软、巴菲特那里。但是散户投资者对风险偏好不是特别大。

    活跃市场,那是对冲基金的事儿,也就是中国私募的地位。但是现在在信托模式下,实际上咱是归银监会管的,证监会就不放心了,不在我管辖下了。你就折腾,折腾出事儿来又找我,就麻烦了,所以这次要卡你一下。他也有一个责任问题。股指期货出来以后,几乎没有一个信托公司敢于说私募可以做这个了。因为在国外私募做对冲、股指期货、权证是理所当然的,他就是干这个的。但是我们现在的私募跟公募差不多,也基本上是配置型的。人为地也造成了同质化,就是小点稍微灵活一点。这个未来也需要改变。

    改变管理体制,中国有的时候老是部门分割,这是银行是证监会的,债券公司是证监会的,未来应该变成一个统一监管的私募。整个体制理顺了,对我们证券市场的发展是非常有积极意义的。

    我们在基金法的调研过程中,很多公募的老总也参加了,当时有一次调研会五个公募的总经理参加了,他们都纷纷提出,说我们能不能也有点股权激励?否则的话,我们老一点的基金经理,培养了多少年了,有点名气又走了,做私募了。那么公募成了培养人的学校了,永远留不住最好的人才,这也确实是一个问题。这里面需要一个大的体制的调整,我说你搞股权激励也可以,首先要打破公募的垄断。

    美国70%是一般的投资咨询公司发起的,并不是都是国有大金融机构发起的,我们一开始就定了一个垄断,在垄断下没有激励人家能认可吗?我们公募基金不就是60个左右的管理公司吗?你是垄断的,还没有激励,人家服气吗?如果是竞争出来的利润是人家努力的结果,你是垄断的结果,凭什么拿?如果这个行当慢慢走向开放,因为这个行当最依赖于人才资源,跟银行、券商没有关系。这个行业是应该打破垄断的。打破垄断的结果,比如说有一些做私募有经验的,不想做私募也可以做公募。这个时候再激励,老百姓可以接受,社会也可以接受。所以,未来的改革应该朝这个方向变化的。

    我2003年发表文章就讲过,不要以为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以后中国股市就会更加稳定,看你发展什么样的机构投资者。实际上,也有人做一些统计。当初机构投资者不算太多的时候,好像股市还稳定一点,机构投资者越多,现在越不稳定。

    你说凭什么是老美发生了金融危机、房地产危机,中国的房地产好好的,凭什么他跌30几,我们跌70几?都是机构投资者,那时候把股票像垃圾一样往外甩,所以还是一个制度设计问题。当然在美国,他们经过200年的博弈,很多机构搏来搏去,最后还是像巴菲特那样拿几个最好的。而中国的机构投机性很强,大家就变成相对收益这样的制度安排,导致他们追涨杀跌。

    股市为什么跌这么厉害,因为有一帮可以高买低卖的,这就难办了。日本70年代发生过暴跌的情况,那是公募基金被赎回了三分之二产生的。中国的暴跌是没有多大赎回的时候暴跌,那就是你的一种判断。因为是相对的,我只要先弄出去,别人就比我差了。中国散户倒变成稳定市场的因素了。我们问股民如果跌20有人跑吗?跌30有人跑吗?没有。中国人叫套牢。最后还是这个问题,个人拿的是自己的钱反而套牢不动了。机构是博弈,他说这个股票才占我1%,抛光了不就是99%了吗?所以,做投资组合的人如果他做趋势,这可能是中国最大的问题,一塌糊涂。还不如当年的庄。当时德隆怎么倒台,也是扛了多少年实在扛不住了。因为它的身价性命就押在那些股票上。现在为什么100块买,20块也卖,这怎么能好,没法好。

    所以,要怎么样改变一种制度安排。当时,跌过2000点,我给领导写信,我说以后可以这样,当你市值跌到20%的时候,对不起就是1了,跌到30%可能0.5,跌到40就没了。这样他就扛着点了。在美国还有很多的税收税,有一系列的安排,导致金融危机的情况下95%的市场。美国投资者已经占百分之七八十了,都是长期投资,怎么抛?抛给谁?所以,产生这样的情况,也不能怪小经理们。是你的安排上的问题,你就以为咱们弄到机构就可以了。

    另外,保险公司,要叫我看,在国际上就不能自己操盘,到一定时候就得大机构,一半可以买公募基金,一半可以买股票。当然咱们是国营,没有那么大动力,要是私人的,先把蓝筹股买好,然后认购沪深300这套利简直就是闭着眼睛套。合理合法啊。如果还能做股指期货,把期货卖了,再做大盘股。市场稳定,一个重要的东西就是不能让某一家太大,影响市场的价格,影响市场的趋势。这样的话市场一定不稳定。所谓竞争,大家相对分散以后,就是一个趋势。特别是对大机构来讲,咱们基本上包括社保的钱,恐怕是一个季度换一个股,这叫价值投资吗?我们公募还是最大的操盘手,因为社保也是归他管的,保险公司一半归他管。所以这个得有改变。

    所以,我认为机构投资者的发展是需要一系列的制度因素配套的,对有些东西要做一些限制,对有些东西要做鼓励,特别是投资组合理论告诉我们的是机构替你选股,他是长期持有才会认认真真做调研。一定要在制度上有安排,这样中国才有长线投资者。这时候跟散户说价值投资,怎么可能,机构都在炒。投资组合理论本身就是替你选股,如果不从这个思路条理,这个市场越发展,波动越大。组合的人博弈,就可以把一个东西抛到一个非常低于成本。我们原来做过一个股票,一个机构既有保险,也有公募,2007年他们认购的时候16块,最后4—6块。这样一种体制怎么可能做好。所以,监管应该找点懂的人做。这样机构投资者才能真正成为市场稳定的因素。

   谢谢大家!


一键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