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一周:十年牛市依旧 现在就差一把火

东方早报   2008-08-09 本文章303阅读


 

 1953年生于南京1985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1985年任职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所曾主持翻译匈牙利著名经济学家科尔内的《短缺经济学》1987年在香港东南经济信息中心任客座研究员时第一次炒股1992年开始专职投资1997年,创办上海睿信投资咨询有限公司,目前管理资产逾亿元2003年,向证监会主席尚福林递交《中国股市治市方略》2005年,与金融大鳄索罗斯进行会谈,得到索罗斯的赏识2006年,提出“十年牛市”的著名论断。

  上海睿信投资管理公司董事长李振宁有很多身份,经济学家、改革家、投资家等一系列头衔无疑彰显了他在资本市场横跨“陆海空”的非凡实力。

  学院派出身的他,曾参与起草“全流通方案第一稿”和《中国证券市场改革发展白皮书》,递交过研究报告《中国股市治市方略》,同时还发表过《变统一决策为分散决策实现全流通》、《中国证券市场治市方略反思和探讨》等剖析研究性文章,这般“正统的学者气”让他受到了许多市场人士和管理层的重视。

  1992,成为专业证券投资人的李振宁以3.75元买入第一个权证宝安权证5万股,后以20元卖出;同样在1996年,他以7.50元价格买下100万股长虹,后升至50几元兑现。而到了2005年,李振宁则上演著名的“翻天大逆转”,在由他人操作亏损2000万元情况下,亲自出马以700万元筹码8个月赚回2300万。这般“化腐朽为神奇”的传奇经历,最终让成就了今日的李振宁,堪比中国索罗斯,并拥有“宁粉”无数。

  此后,关于他的事迹及语录开始漫布于互联网。例如,2005年,与金融大鳄索罗斯进行了三次共达8小时的会谈,得到其赏识,却拒绝了对方提议共同设立投资基金的合作;2006年,他提出“十年牛市”的著名论断,认为以股改为标志,牛熊转换,10年大牛市将从1000点开始。

  2007年,李振宁被评为“2006中国金融杰出贡献专家”。颁奖词是:“他是股权分置改革决策者的智囊,一篇《历史的转折可贵的实践》,最终导致中国股市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他冷眼看市、不卑不亢,剑胆琴心。

    “维稳”不能光喊口号

  理财一周:在目前“维稳”的主基调下,为什么A股依然持续下跌?您之前表态看好市场,对于现在的这种局面,您有何看法?

  李振宁:“维稳”就要有一些实质性的动作。现在口头已经说得太多了,大家都想通过新华社、《人民日报》社论的文章来营造一个“维稳”的环境。但很多工作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要落到实处。另外,“维稳”得有个目标,到底“维稳”多少是合适?比如当时我们降低印花税,这算是个“维稳”的措施。当时的确也有了一波反弹,就是因为举措落到实处了。但后来,后续措施没跟上,第二次再到3000点时没声音了,直接导致市场信心崩溃。所以我觉得“维稳”关键要有实质性的措施。

  理财一周:对于您反复强调的实质性措施,您有些什么具体的建议?

  李振宁:有很多啊。比如第一个融资融券。其实我们十几年前就有了,任何一个市场都有信誉交易,股票比较低的时候,推出信誉交易,既可以稳定市场,又可以推动改革。如果市场很火爆,融资融券有可能将股市推得太高。现在既然低迷,那融资融券就是最佳时期。包括股指期货也是如此。而且还有更简单的方法。现在不是成交量小、人气低、没有赚钱效应吗,那我们就推出“T+0”,我敢保证成交量立马放大,成交量大了市场自然活跃,就自然有人进来带动人气,随之而来的就是大盘上涨,道理很简单。

  理财一周:您认为阻碍推出“T+0”的根本原因何在?

  李振宁:恐怕还是希望“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毕竟只喊口号不会犯错。任何改革都要承担一定的风险,当年股权分置改革也是承担了很大风险,全世界范围都是如此。如果认为“T+0”是鼓励投机,是不对的,那就干脆不要开股市,不要开期货。因为投机才是占大多数的,尤其商品期货里,绝大部分是投机。持这种观念,说明你对市场的认识能力太低了。现在跌成这样怎么就不可以做呢?这是个又挣钱又得名又得人心的时机,可就是按兵不动。

  理财一周:许多人认为奥运期间更需“维稳”,而之前不少人预测会有一波奥运行情,但现在预测并未成真,您对这个怎么看?而奥运过后,会不会反而出现一个“后奥运行情”呢?

  李振宁:奥运行情本来就很难说,原来预计奥运会促使航空、旅游、酒店等的盈利情况。但从实际情况看,由于目前把安全放在第一位,反而对这些板块产生了负面影响。所以这是一次弘扬国威的奥运,绝对不是挣钱的奥运。

  不过,我认为奥运概念与现在的股市联系并不紧密。所谓的奥运板块,其实市值很小,根本无法左右大盘。因此我一直说“炒概念”是没用的,是绝对拉不动大盘的。而大家并不会因为奥运会就去多买中石油,它跟奥运会关系不大,而是和政府的石油管制有关。我对“后奥运行情”并不看好。

  管理层“怕涨不怕跌”

  理财一周:听您的意思是我们的管理层现在没有“该出手时就出手”,那您认为管理层更多地应从市场角度还是行政角度进行“救市”?

  李振宁:我觉得必要的时候利用行政手段进行调控并不为过。其实,我刚才建议的像融资融券,都还不是行政手法,只是把西方成熟市场中普遍运用的一个方法拿过来。通过融资融券可以让我的股票长期持有,无形之中就把总的资金供给增加了50%,指数当然也就涨上去了。实行“T+0”也是这个道理。股票场是个生态圈,既要有长线也要有短线,既要有投资也要有投机。

  但我们现在的制度却是鼓励先卖,鼓励卖而不鼓励买。说老实话,现在就差一根稻草,而像“T+0”这种非一般的稻草,一下可以把成交量放大一倍,之前降的印花税都能给涨回来?所以说到底,就是我们不愿意承担责任,没人愿意冒改革之风险来承担责任。

  理财一周:这样看来,您很赞同政府利用行政调控来引导市场方向,这和一些专家认为的股市是被市场这只“无形的手”控制的有些不同。

  李振宁:没人敢拍胸脯说股市高了还是低了都只是市场的事。全世界的政府没有一个是压市不救市的,大家都在救市。按照美国的牛熊分界,连续半年两个季度,如果跌20%这就叫熊市了,跌30%就是股灾了,我们都60%了,那是严重股灾。有政府遇灾不救么?只有中国。巴基斯坦跌了27%,老百姓都上街了,把交易所给砸了,政府赶紧出来救市,所以我们的“股灾”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

  我们的管理层总是“怕涨不怕跌”,因为涨得太高万一跌下来如何是好?而真正狼来了,跌下来的时候,它的承受能力反而很强,因为总有一天能“涨上去”。

  理财一周:您觉得按现在的状况,中国经济和股市的关系,如何处理才能同时向前发展?

  李振宁:中国的经济要长期发展,股市的作用必然越来越大。我们的管理层,它虽然反应有点慢,但我想最后大家呼吁多了,总会采取措施的。我是有点恨铁不成钢,本来应该在问题较小的时候就主动去解决问题,可是我们总在最后变成灾的时候再来救灾。为什么不防患于未然呢?股票会大起大跌,政府就更要有预见性。

  我认为,经济与股市要同步发展,我们各方面要做到“职责分明”。比如证监会的责任就是“监管”,就不该要它管“发展”。而我们现在连发展一个金融产品,还要上报国务院审批。这样处理问题,就会导致“无人专责”,极大影响市场的发展。

  金融无小事,但不能所有的事都让一个部门决定。虽然我们现在的体制已经市场化了,但我们政府的一些思维还处于计划经济下。我曾翻译过《短缺经济学》这本书,讲的就是传统体制下,政府成了救火队,大家都靠呼吁靠舆论。中国经济现在百废俱兴,市场方面一定要有明确分工,谁的事谁就得干好,干不好就下台。

  “利空”被无限夸大

  理财一周:之前您一直说“大小非”绝对不是股市低迷的原因,那在您看来,股市从6000高点一直跌到现在,最致命的原因是什么?

  李振宁:我认为现在的“跌”,很大程度上是我们把所有的利空因素夸大了的结果。比如,管理层缺乏经验和魄力,没有及时采取措施;投资者又比较幼稚,投资行为不成熟,这样把所有的因素放在一起,一经夸大,必然暴跌。

  我举个例子,比如很多人认为银行不好,他的思维是,虽然一季报不错,但是半年报肯定会不好。然后等半年报出来也不错,依然会认为三季度四季度会不好,觉得央行可能会不对称加息,加上万一经济大幅滑落,老百姓房贷还不上,企业也倒闭了,银行肯定就差了。但这一切都是存在于你的想象中,想象总会被现实打破,最后那些假象的“利空”会全部获得矫正。

  因为股市是人在里面博弈,股票是经常会被误杀的。10个投资者,有6个认为经济要下滑,虽说经济明明没有下滑,但6个人都在卖,剩下的4个人就会撑不住,就会天天跌。人都天生贪婪,他想坏了,就会把所有宏观的利空、微观的利空全部想到,把十年的坏都想到一起。股市有惯性,当它好的时候会不断产生财富效应,会自我强化这一趋势,跌也是一样。

  当初跌破3000点,很多人把原因归结为印花税太高,后来调下来了,依然往下跌,那利空还是指印花税吗?再比如,现在“大小非”是谈得最多的利空,那“大小非”怎么定义?我的定义很简单,就是当时参与股权分置改革,才有大小非问题。那么大小非有多大的量呢?在1000点的时候不到3万亿。后来2007年的时候总市值差不多30万亿元。它已经上升10倍了,相当多的股票没有大小非的问题。所以这种东西是被夸大了的,我并不认为经济有很大的问题。反而是我们过分夸大了经济中的负面影响。包括现在很多媒体,也是缺乏知识,舆论导向不对。

  理财一周:您还说过“跌”和投资者本身的投资理念有相当的关系,能解释一下么?

  李振宁:核心的意思就是我们的机构投资者缺乏价值投资,做的都是趋势投资。还有就是这些人缺乏实际的经济金融经验。放在国际环境看,我们年轻的投资者太多,没有经历过牛市熊市的起伏,没有如何为中国经济发展做点什么的经验。他们不是一路看着中国经济发展至今的,往往容易看好的时候,只看好不看坏,这就会导致过分地推高股价。我不认为6000点就是泡沫,这是因为我们年轻的投资者把未来两年的东西提前消化了。特别是考虑到我们还有很多价格的调控措施,一旦我们把电价放开,油价放开,可能马上这个利润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

  我认为合理的价值应该是4000点以上,当然价格永远围绕价值波动,它能波动到哪个位置谁也说不清。但只要你东西买得合理,最后都会给你回报。我认为现在就是缺乏一个合适的契机。其实现在国际环境在产生有利于A股的变化。美股这些天一直在涨,而石油从大的趋势看,我认为这波牛市已经走完,大势已去。其实现在市场就是干柴,就缺一把火。

  理财一周:从哪些角度出发,我们才能把握住这个“烈火契机”?

  李振宁:最主要的还是我讲的管理层角度。“维稳论”后,推实质性的东西,并不需要很大,但它必须在需要它的时候适时出现。可能股市现在一直跌,但到最后它又反弹了,反弹则必然强势。所以只要把握住契机,我一直认为A股一起来就是暴涨。

  但在契机的把握上,我们的管理层还停留在宏观经济学教科书的一二年级水平。我们承认我们的股市是新生加转轨,我们首先跟西方不一样,你看美国的干预程度多大。次债出来之后,要不是美国注入了1万亿美元的流动性资金,股市早就一塌糊涂了,经济也会形成恶性循环。美国制止得很及时,关键时顶得住,行政手段采取得很灵活。这么一看,他们的东西倒是走邓小平路线,黑猫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我们现在反而搞不清楚是个什么路线,当时降低印花税的契机把握还是晚了,如果在4000点的时候就出来,可能就不是现在这种情况了。一旦形成恶性循环,再采取措施就回天乏术了。

  从市场角度看,我觉得现在可能在演变为个股行情,不一定指数涨很多,但是有个股行情,比如像上海地区的一些股。国资委不是说几年之内要把70%的优质资产注入上市公司吗,上海毕竟是个经济发展比较成熟的地区,也有一些好的上市公司,好的资产。所以慢慢地看吧,可能要先培养一点人气,产生一点赚钱效应。事实上,有些股票已经开始创新高了,类似的现象将会越来越多,缺的就是一个契机和如何把握这个契机。

  再比如,我们再调整一次石油的价格,允许它再涨一次,跟国际接轨。到时中石化、中石油一飙,那不就行了吗?或者说将暴利税取消或减少都是可以的。现在要救市,真的太容易了,就看政府敢不敢动。牵一发而动全身,关键就看谁来做这个实事。

  坚持看好中国经济

  理财一周:您之前说,十七大关于增加百姓的财产收入可以支持长期牛市,您也表示明年可能构成结构性的牛市,现在是否还持有这样的观点?依然看好中国经济大局?

  李振宁:我说十年牛市是在2005年10月,说中国要开始一个历史性的行情,这种观念是从一个大的十年长期来看,并不代表中间没有起伏落差。就跟索罗斯讲美国六年牛市结束是一个逻辑。现在的“熊”,只是个波动,早前跌掉的,以后可以加倍涨回来,没什么了不起的。毕竟放眼全世界,也只有中国经济有这么高的增长率,并持续这么多年,今年虽说有这么多的问题,还是有10.4%的增长。

  从宏观调控上看,政府也会根据市场的情况,来调整自己的政策。最近我们就看到,上半年政府的态度是把物价的调控放在首位,但是这几天这个调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认为是把防止经济大起大落、保证就业,放在第一位了。物价虽然也很重要,但我认为它已经不是中国首要的问题了。而且,从政府的实际调控看,今年“较从紧的货币政策”其实是比去年宽松的。去年调了准备金率还升了息,今年到现在8月份了还没有升过息,准备金率也比去年调得少。所以不要看中国人经常使用的词:“从紧”,其实这个“从紧”并不比原来的“稳健”要紧。

  还有最近出现的一些变化,像运用财政政策,出口退税等支持一下出口企业;未来又很有可能放缓一下升值速度等,都还是有利于宏观经济的健康发展的。所以我个人感觉下半年市场上升到5000点还是有机会的。

  理财一周:因此,您还是比较看好长期的发展的?

  李振宁:对,我认为没有什么根本性的问题。股市不好就是管理者、机构投资者和机构分析人员不成熟。是“天下本无事”,自己硬生生生出来的事。

  你看去年年底今年年初的报告,不管是证券公司还是基金公司的分析报告,他们看4000点到8000点时,依据的是什么?和现在看跌破2000点的根据是一样的!比如人民币升值,比如城市化进程,都是他们认为股市能上涨的原因。到现在这些“利好”哪个也没变,人民币升值比上半年还快;城市化进程也一样,中国的制造业中心,正逐渐向服务中心和设计中心转变,完全没有区别。而至于今年的雪灾震灾,都是局部的和短时期的,并不会影响到经济的根本。

  所以说,所有的过程都在健康地进行着,基本面的东西都没有什么变化,怎么他们的话锋就完全变了?我看不懂。

  理财一周:您平时在管理公司的时候,会很注意从宏观角度分析吗?比如根据这些细小的变化,来改变投资方向或者投资风格?

  李振宁:也不能完全根据这个,但这些变化的确是我们需要关注的。做股票,不能不对宏观经济形势进行分析,总体来讲我还是属于价值投资。价值投资就必然牵扯到宏观经济背景,同时再看你的股票有没有价值。这两方面都是相辅相成的,宏观再好也不是每个企业都赚钱,但若整个宏观不好,个股肯定受牵连。

  私募呼唤法律地位

  理财一周:今年的公募基金亏得比较厉害,私募好像略微好一些,您的私募经营情况怎么样?与国外私募相比,我们的私募与其最大的差异是什么?

  李振宁:我们也不是太好,世道日下,亏多亏少都是亏。有时候可能大家过分强调了公募私募的区别,其实这个差别没有这么大。在国内私募的影响力远远赶不上公募。私募现在有200个亿,公募则是两万多亿元。

  和国外比,最大的区别是我们没有对冲基金,基本上是投资组合。在国外,私募绝大多数是对冲基金,运用高级杠杆,可以做多做空,属于高风险高收益型投资,收益一般比公募高。现在等于说,我们的私募公募都不明显,公募基金是私募的做法,大换手跑来跑去。做法不成熟还产生一种垄断,比如为什么公募基金只能金融机构做?为什么只能国家国字号的做呢?而私募也有看不懂的地方,一方面,国家投资公司可以将几十亿美元投给外国的私募公司,另一方面,自己的私募基金却连个法律地位都没有。这不是最大的讽刺吗?

  但话说回来,即使没有法律地位,私募依然有存在的必要。我很早就说过,单一发展公募基金的模式一定会犯极大错误。当年如果我们的股市没有公募基金,可能我们的跌幅还没有这么大。老百姓的股票被套,说实话,可能跌个二三十元都没人抛。然而因为机构投的不是自己的钱,砸盘都无所谓。中国拥有太好的基民,当年日本奥运前,国内的公募基金被赎掉了三分之二,股市跌得一塌糊涂。而我们呢,从上半年报看,基本上没什么人赎回,反而还净申购了一点。

  理财一周:那对于目前很多私募被迫清盘的情况,您又怎么看?

  李振宁:清盘是正常现象。我们现在私募发展还是借道,说白了还是借了很多东西。清盘的那些一般都叫结构性信托,严格讲不算私募,叫借款。对于理财,我的理解就是不保底的。人家相信专家,把钱交给你做,你的收益就在分成。你也会放钱进去,但这钱不是保底的,是你有信心,与别人同甘共苦的。现在讲的所谓清盘,都是这个。现在也不是一个最终结果,我们现在是通过信投。

  如果是在国外的话,比如我们睿信公司,我想做私募,在香港我到证监会申请一个资产管理牌照,我有两个持牌人,就可以发了,发基金时候,有人愿意认我我就行了,没人愿意认那我就重来。它是直截了当的。然后银行帮我做托管,我们实际上是要跟信托合作。通过信托,根据信托法可以把钱拿在一块,我们没有这个保障,它还可以开多账户,我们不行,它可以跟银行托管,银行不给我托管,这就有很多问题,这都是我们认为造成的问题。到现在,中国还是公募基金才有法律地位,私募基金甚至包括创投都没有法律地位。这就是大的问题了。


一键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