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讯沙龙:私募基金遭遇监管同质化瓶颈

和讯网   2007-10-23 本文章652阅读

 监管的同质化使得私募基金的生存空间狭小

  和讯网:私募基金应该说是市场发展到一定时期的必然产物,适应了投融资双方的需要,在发达市场很流行,并不是可以人为制造或取消的。目前在我国私募基金尚无明确的法律地位,缺乏像公募基金那样的法律规范。《证券投资基金法》授权对金融机构作为管理人的私募基金单独制定规范,政府也正加紧相关工作。但目前这方面立法进程中,并未特别照顾到民间私募基金。事实上民间私募基金可能也长期会在规范与不规范之间生存,您怎么看待私募基金,特别是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生存的法律问题?

  李振宁:基金十年,基金业的发展、进步还是非常可观的,众所周知,公募基金发行量、发行速度、品种都有长足的进步。中国政策之光普照,但是私募基金的发展还是给我们留下了很多遗憾,制度还没有真正给私募基金正名,没有赋予它法律地位,而在国外私募基金是占半壁江山的,但是我们的私募基金还没有获得合法的地位。

  这样就会存在一个问题,中国可以用30亿美金支持美国的黑石,但是在中国却没有自己合法的私募基金。如果认为风险太大,为什么我们要买美国的私募龙头呢?美国这些年的私募基金发展是非常快的,发展速度甚至超过中国。中国现在由于政策上没有给予很好的证明,私募基金的发展遇到很多的困难。

  私募基金我们分两类,一是私募证券投资基金,一是私募股权基金。私募证券投资基金不属于证监会监管的,是有的投资者因为理财需要,绕一个圈通过信托等平台来做。而银监会他们的监管没有经验,所以就比较担心,于是就基本参考公募基金的方法管理私募基金。发行的差别只有一个,私募的发行需要100万以上的投资者认购,但100万以上的投资者毕竟少,而且还有50份的限制,所以私募基金的发行并不是很顺畅,不能像公募基金那样源源不断进入。同时,私募基金的量也很大,经常买十亿以上的股票,衍生产品也比较多,基本上采用公募的管法,而且它的规模、市场影响力也小得多,所以生存环境要差一些。私募基金的收益是要跟投资者分成的,国外有对冲机制,管法非常灵活,只要投资者愿意,双方愿打愿挨,可以使用杠杆,可以做多,也可以做空,可以做对冲。所以国外的私募基金收益往往大大高于公募,适合风险偏好比较大的投资者,所以这就和公募区别开了,不存在监管的同质化问题。

  而在中国,像公募基金这样的管理方法显然就不合适,国外的私募规模是2000多亿,而中国的私募基金只有几十亿,很多公募基金经理充满热情出来做,也感觉很郁闷,这是监管的同质化问题。在国外采用的是持牌制,可以发牌,但是有门槛限制,没有次数限制,这样也有障碍。以前一单可以发10份,现在50份,发起来管理非常麻烦,银行不好弄,证券公司也不好弄。这是在中国证券行业有这样的情况,国外是给你一个牌,你去发吧。这样基金不断扩张就行,需要发就发,就简单了。他也可以运用杠杆和其他手段,包括股指期货出来之后可以做对冲。我也建议管理层在十七大之后应该尽快推出股指期货,哪怕先做试点,然后再做推广。现在这个市场只有单一的公募基金品种,这样下去很危险,为什么股指拼命往上涨?今年1月份到5月份大盘从3000点涨到4300点基本上还是“八二现象”,大部分股票涨,部分股票跌,所以投资者觉得自己可以挣到钱。“5.30”之后,我们采取了不当的印花税政策,意思是投资者在投机,这样给投资者一种感觉,就是抑制投机,买大盘股是对的,买别的都是政府不提倡的,这样导致股民变基民的现象越来越多。

  公募基金一般来说,只要有人买我就去做,而且喜欢做大盘股,本来应该给私募基金或者一般投资者做的,但是投资者被吓怕了就去买基金。公募基金短期内业绩比较好,投资者因此就投资公募,所以基金在资金多的时候起到放大的效应。现在的私募基金一个月开放一次,不会一个月在某一天大家同时行动,因为它没有那么大的压力,而现在公募基金是开放的,一旦什么时候你准,跌幅也小不了,那样就非常可怕。所以大家要有投资心态,林子里要有狮子、老虎,但同时羊、鹿也得有,如果尽是狮子、老虎也成问题。

政府应大力扶持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国内市场不能让新桥、凯雷垄断

  和讯网:您谈到应该给私募证券投资基金阳光化的平台和合法的生存空间,那么还有另外一块,私募股权基金呢?2004年以来,众多海外私募股权基金竞相涌入中国,这些基金来自欧美及中东,基金规模动辄上亿美元甚至上百亿美元。海外私募股权基金看好中国广阔的市场,纷纷涌入,但是中国自己的私募股权基金现状发展似乎并不乐观,长此下去,这块市场岂不是要被新桥、凯雷等垄断了?

  李振宁: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更糟糕,几乎是封杀,股权投资无非是几种形式,一种是自己成立的,不是基金管理业了,属于自己成立直投公司,不是管理的范畴。第二种是利用信托平台发一种基金,有几年的封闭期。信托这种形势,证监会根本上就停了,据说有一些不成文的规定,IPO新股上市,里边有信托也不行。那边有信托还可以做,这边连做都不让了。一些企业发信托,可能投资者说证监会不让,所以就不买了。其实封杀没有什么道理,证监会也没有批管理牌照,让人家能做什么呢?以后凯雷、新桥、黑石也要进入中国,难道让他们独家垄断吗?

  还有一种类型的基金,就是利用6月1号生效的合伙企业法的方式来做的基金,各地也都在逐渐尝试。这种类型的基金至少还没有被封杀,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被封杀。我认为证监会应该大刀阔斧改革,像当年扶持公募基金一样扶持它,造成金融生态的平衡。尤其我们要振兴中国经济。资本市场中,很多公司上市前需要基金给他包装,包装好了之后进入二级市场,所以私募股权基金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美国总结纳斯达克新经济发展的时候,说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有硅谷所以才发展得这么好。在具体行动上打压私募基金,怎么能够推动这个行业的发展?现在国外私募基金已经非常庞大了,如果我们不能迅速发展起来,可能到最后会变成黑石、新桥、凯雷的天下了。这次党的代表大会诚心如此崭新的气象,应该在这个问题上有一个新的突破。

  私募基金自身应规范运作,寻求合理合法的生存空间

  和讯网:从政府的角度来说,应该给私募基金更大的空间。但是从私募基金自身角度来看,它怎么样寻求合理合法的生存空间,比如说私募基金管理人的资质问题,基金管理人对基金及投资者保护应该说至关重要。金融机构作为基金管理人的已无问题,其资格规范即将明确;但是民间的、非金融机构作为基金管理人如何确立自己的准入规则,不触犯法律禁区。严格与非法集资、非法经营、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划清界限,不给欺诈者钻空子,以防止鱼目混珠,比如说像带头大哥这样的假冒私募基金的欺诈行为?

  李振宁:可以根据公司的理财业绩、法规遵守情况、公司有没有违规等等,我认为对私募的管理要远远松于公募,像公募那样管不行。国外很少有信托的方式,什么办法可以把大家的钱放在一起,它其实就是一种理财。我们还是政策性交易比较多,因为这关系到中国金融的稳定。如果以后股指期货市场推出来,如果我们不能培育起私募基金,不能按规范地方式做对冲基金,就一定会出问题。私募基金很可能由炒权证的人来炒,缺乏依据、采用不合理的套利模式,这样风险也是很大的。

  私募股权基金本身是服务业,应考虑行业的细分

  和讯网:私募基金的投资者资格问题:现在投资者比较混乱,很多私募基金的门槛是很低,谁都可以作为私募基金的投资者,当然问题出在管理人身上,这也是政府担心的一个问题。但是什么样的投资者可以投资私募基金?从国外的经验来看,一般的小投资者是不能投资私募基金的,小投资者应投资公募基金;只有资金量较大的投资者才投资私募基金,这样就有比较大的承受能力,才不会影响到社会的稳定以及基金本身的安全。现在金融机构管理的私募基金,已将投资门槛大大提高,中小投资者是否可以选择私募基金?

  李振宁:公募基金的规模都是相对比较大的。银监会规定,信托都是100万以上,合伙人企业就更大了,一般是300、500万以上,都是服务的多样化,不能说我们有了王府井百货这种为老百姓服务的商业场所,国贸就不办了?不是这样的概念。消费者是分层的,投资者也要分层。一个好的服务,因为金融也是服务业,让各个层次的人都得到满足才是一个好的服务业。公募也是服务业,做股权投资也好,私募股权基金也好本身也是服务业,我们不能说只许开王府井百货开业,国贸和燕莎都关门。或者说我们只能有别克,宾利、劳斯莱斯不能进,不能这样。

  金融也是一个道理,应该把各层的服务完善,这样我们的市场就会稳定。而且私募会做对冲,赎回期也不一样,有的时间比较长,就比较安全、稳定。如果都是随时一窝蜂,大家来的时候像潮水涌上,退的时候又像潮水退下,金融业就不稳定了。

  和讯网:有关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的激励机制问题。今年大家关注得比较多的是,比较有名的金牌公募基金经理,像肖华跳槽到私募,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一般认为。就基金经理的收入而言,私募仍远高于公募,这就使得公募基金经理跳槽到私募基金的现象层出不穷。比如说,以一个规模1亿元的私募基金计算,按照最常见的二八分成模式,如果一年的收益率为50%,基金经理可在所获得的5000万中分得20%,即1000万元,但是在公募基金,你做得再好,股东可能只会把你当作一个‘管家’。他也许会一次性奖励你一些钱,但很难让你也成为最终分蛋糕的一分子。相比私募,在公募的赚钱没法比。是不是公募基金的激励机制不太合理,您怎么看?

  李振宁:公募基金在国外也不分成的,像高盛一样是一个品牌,谁到了高盛都可以发挥作用,这个平台的作用更大。如果你允许更多的人进入这个行业,就有垄断的可能,因为你垄断了这个行业。你在垄断条件下,如果说这种垄断资源被拿来激励就不合适,目前的体制下并没有影响你的效率,而且它的待遇相对比较稳、比较高的,公募基金还要看稳定。私募这两年有些基金经理挣得非常多,但是熊市五年的时候,可能私募都倒闭了,亏得一塌糊涂,他也承担风险。公募基金拿固定管理费的,市值降一半,它还是照一半拿。要说公募基金也要这样实行就有问题。国外也一样,很多也是公募基金经理做得好,自己开私募基金,当老板,当然你承担的风险更大一些,雇员就没有那么大风险,因为这是靠组织的力量。

  我们也在试图做这样的事,比如说监管者管公募基金这么多年了,但是政策也是有风险的,比如说让公募同时做私募,我们喜欢把什么事做成垄断,像公募基金做了2000亿的开放式,是不是可以做理财了,比如说5000万以上的理财也可以做,理财是可以分成的,我也二八分成或者一九分成。制度上可以隔离,但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这也提供了套利的机会。那个二八分成,这个拿管理费,有意无意就会有一定的倾向,制度不能设计成套利的机会就有问题。我们总是喜欢搞垄断。有的基金公司总是说这是靠我组织的力量,有的基金经理把力量整合起来,而不是一个人决策的结果,怎么好跟分成挂钩呢?像中石油这么大,工商银行这么大,你怎么挂钩?

  “私募基金业绩远逊于公募基金”的说法缺乏依据

  和讯网:您刚才也提到私募基金今年整体业绩确实和公募基金有一些差距,事实上2004年以来,深国投和平安两大信托平台的35只阳光化私募基金仅有4只产品跑赢大盘,去年和今年成立的基金中多数均落后大盘,并有着不少的差距,相比公募基金自然逊色不少。例如曾被称为民间股神的林园旗下的深国投·林园证券在2007年2月28日成立到8月20日净值增长率为47.94%,相对大盘涨幅落后29.02%。除了您说的垄断因素之外,会不会有私募基金更加畏惧风险,从而造成了私募基金在今年以来投资偏保守的原因?

  李振宁:很难说。私募基金的信息还是没有那么公开,大家看到的都是信托平台的公告,还有大量没有信托杠杆,而是用别的方式的,比如说用杠杆比例,这样就不一定公告出来,而且公募本身分成也提掉了20%,所以也不能说公募一定就比私募差。私募严格讲就是百花齐放、多样化,你简单拿它去对比没有意义,就像富人一样,有些人是高风险偏好,也有些人风险偏好没有那么高,是保证绝对收益,而不是暴利,就看你采取什么策略。私募基金可以从非常保守到非常谨慎,那么你愿赌服输,只要大家公认的东西或者客户允许的东西,他们能接受的就是社会可以承认的,不好简单地和公募基金比。

  同时也不能拿简单的时段比。“5.30”之前私募基金也是大大跑赢大盘,政府的一记重锤把私募基金打得很惨,因为公募基金买小盘股多一些,被这么一打,私募基金一下就跌的比较多,变成“二八现象”,所以他们比较被动。策略上也有一些人偏于保守,认为私募就是要追求绝对收益,注意控制风险,也有富人风险偏好不太高的。现在还不能简单地去比,现在报上登的一些数据不是很准确的,比如说做一两个月建仓和做了半年的基金去比显然不行。而且各个基金采取的策略也不一样。

  和讯网:谈到私募基金的投资策略问题,再想请教您,从已经发布的公募基金投资策略来看,有7成将通胀列为4季度的重点投资主题,毋庸置疑,与牛市同行了两年之后,基金必须学会在“通胀下生活”。您怎么看通胀时代私募基金的投资策略合和生存法则?

  李振宁:很难讲私募基金有统一的看法。公募基金的看法也不同,有人看好这些,有人看好那些。我只能说我们自己相对乐观。

  从通胀、人民币升值大的格局来看,资产价格膨胀、物价上涨和人民币升值有密切的关系,有两种方式可以分析出人民币估值过低的问题,比如说人民币升值一倍,四元人民币买一个美元,这样相当于全体人民的财产翻了一倍,对自己来说资产没膨胀,但是对别人来说中国所有的资产翻了一倍,这是用自己的方式来实现。第二种方式,我们压住人民币不让它升值或者慢点升,但市场不会等你,就通过人民币对内贬值,就是通货膨胀。用对内贬值的方式,虽然还是7点多人民币对1美元,但是含金量和过去比变成6元或者5元,这是用两种方式实现人民币和其它货币估值不合理的纠正。在纠正的过程中,不管采取什么方式,金融地产还是应该享受到好处。对于金融行业,我个人比较讲究成长率,看成长、看未来、看产业复兴,我比较看好金融股,金融股里面我又最看好券商股,这是我一直坚定的观点,尽管前一段时间券商股表现很差,一度全线都不太好,只有个别券商股像中信还可以,其它券商股都不太好。但是毕竟十年牛市给中国券商股带来了很大的收益空间,而且他们还有很大的潜力没有挖掘,而最近券商股大幅上涨,东北证券也突破100了,宏源证券也大幅度上升。创业板有机会,中小板也有机会,直投马上要试点,券商包装的东西可以买点,或者自己不好包装的,就买别人的,互相买,反正是管不住的,二级市场可以买,还可以买原始股,收益当然比较高。

  所以某种意义上,市场真正够规模的还是券商,券商理财有百十亿,也是二八分成,这也是很大的市场,也是给券商的一个特权,也没有什么门槛,资产管理是不保底的,还二八分成,这就很厉害。

  而地产股中,投资者要冷静,比如说今天建行将第二套住房贷款比例降到五成,工业地产、商业地产一片跌。我认为这里面有差别,工业地产、商业地产本来就是五成,从来没有八成,还有只租不卖的,这些公司下跌有没有道理?他根本没有卖,他收租金怎么能算?这还是投资的同质化,大家一窝蜂。中国越来越细化了,不能那样看。商业地产也是,国家关心的是老百姓买不到房,你把它炒这么高怎么行。

  还有一层意思,资产价格上升,一定是拥有资产的人得利最大,就像房地产价格上升,得利最大的人是居民,已经买好房的人得利最大,所以我们过分炒房地产公司也不太对。万科也说自己是加工业,做到一定程度收的是服务费,价格高我也水涨船高,收中间费用,这样这个行业才有长远的竞争力。真正获得资产价格上升收益的还是已经买房的人,所以我看好住宅地产、商业地产。在当时日本地产大涨的时候,工业地产涨四倍,商业地产涨两倍。上海很多写字楼、商业地产价位跟住宅地产比反而凸显出问题。

  另外,最近很多中小板股票跌得很惨,其实中国的中小企业是很有实力的,比如说打火机拥有全世界70%的市场占有率,其实这样的企业非常有生产力和爆发力的。现在因为已经到6000点,简单的重估已经到位,要进一步挖掘企业。原来是一大帮干就挣钱,现在还是要细分,做细分行业龙头,而不是对某一行业全面铺上。

  和讯网:非常感谢李总,和我们分享您的投资思路。最后请您给基金十年和我们本期的私募基金访谈简单说一两句寄语言。

  李振宁:中国基金业十年取得了非常大的成绩,我希望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使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一起腾飞,同时,我也希望你们的节目能够起到跟业界沟通,同时也能够把好的意见反映到管理层,起到积极推动行业发展的作用。


一键咨询